歷史
中華電信研究院民國一○一年(西元2012年)7月改制前為中華電信研究所民國八十五年(西元1996年)7月前為交通部電信研究所)為因應國內電信及電子工業發展需要,早在民國五十八年(西元1969年)即已設置時間與頻率標準實驗室,進行有關時間與頻率方面之應用研究。
實驗室設置初期,僅購置銫子鐘壹部,作為頻率標準之參考,並利用駐台美軍提供之LORAN-C接收機壹部,接收由美國海岸防衛隊建立之LORAN-C導航系統時頻信號,同時採用兩部VLF(特低頻)接收機分別接收設於日本之NDT台及澳洲之NWC台所發射之時頻信號,與本院原子鐘進行相位比較並兼作電波傳播特性研究。其後國內研究單位對頻率準確度要求日益提高,為求達到與國際間維持齊一水準之目標,遂陸續增購原子鐘、更新LORAN-C及增設GPS等接收設備,提昇標準維持及比對技術,使得本實驗室所建立之時頻標準獲得國際時頻機構之肯定,並於民國六十一年(西元1972年)加入國際報時局(BIH),於民國七十七年(西元1988年)國際報時局(BIH)將時間標準業務轉入國際度量衡局(BIPM)。
自民國六十三年(西元1974年)起,本院正式接受經濟部委託,建立及維持國家之時間與頻率標準。民國七十九年(西元1900年)由當時的經濟部中央標準局,也是民國八十八年(西元1999年)改制為現今的標準檢驗局為推動度量衡國家檢校體系,要求本院配合辦理實驗室認證。於民國八十一年(西元1992年)4月2日邀請產官學界專家,就本院所維持國家時間與頻率標準實驗室之管理及技術能力進行評鑑,重新確認通過。並依據度量衡法第八條及其施行細則第二十條規定,於民國八十一年(西元1992年)11月14日當時之經濟部中央標準局以(81)台二字第307443號函委託當時的交通部電信研究所辦理國家時間與頻率標準實驗室。而電信研究院於民國八十五年(西元1996年)7月因應交通部電信總局公司化改制為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之同時更名為中華電信研究所;於民國一○一年(西元2012年)7月由中華電信研究所改制為中華電信研究院。
本院自民國八十三年(西元1994年)起與標檢局以委辦計畫方式簽約,已完成七期四年「建立及維持國家時間與頻率標準」中程計畫。目前持續依照國家度量衡標準實驗室第三次發展策略會議之決議,規劃未來計畫發展方向為: (1) 為維持國家標準與追溯需求,進行國家標準實驗室之維持及性能增進研究。推動參與全球相互認可及實驗室認證,發展量測與標準校正技術。 (2) 配合國際比對、國際合作與追溯之需要,從事時頻校核技術研究。 (3)提供國家時頻服務,將時頻標準傳遞至國防、產業、資通、及民生等方面之應用等。
國家時間與頻率標準實驗室大事記錄 | ||
---|---|---|
民國58年(西元1969年) | 5月1日建立原級標準頻時系統及中華民國標準頻時廣播電台 | |
民國63年(西元1974年) | 6月加入國際報時局共同維持國際原子時與世界協調時 | |
民國63年(西元1974年) | 12月受經濟部委託成為中華民國時頻國家標準實驗室 | |
民國79年(西元1990年) | 起陸續參與共同維持國際原子時實驗室代表大會 | |
民國81年(西元1992年) | 4月中央標準局聘請國內學者專家對本實驗室再確認 | |
民國82年(西元1993年) | 7月起接受中央標準局經費補助 | |
民國85年(西元1996年) | 5月通過漢德公司德國RWTUV ISO9001認證 | |
民國85年(西元1996年) | 7月交通部電信總局電信研究所改制為中華電信股份有限公司電信研究所 | |
民國86年(西元1997年) | 11月參加1997亞太計量組織(APMP)代表大會 | |
民國87年(西元1998年) | 4月加入IGS/BIPM pilot project 工作小組,同年10月加入CIPM CCTF TWSTT工作小組 | |
民國87~91年(西元1998年~西元2002年) | 本實驗室負責人獲選為首屆並連任第二屆APMP時頻技術委員會主席 | |
民國88年(西元1999年) | 4月起陸續參加第十四屆及其後之CIPM CCTF委員會 | |
民國88年(西元1999年) | 完成衛星雙向傳時系統建設並加入亞洲地區傳時比對網路;91年起,TL-CRL(日本)鏈路資料正式加入BIPM對TAI之計算 | |
民國89年(西元2000年) | 完成網際網路校時服務之推廣,每日服務量為數百萬人次 | |
民國90年(西元2001年) | 通過中華民國實驗室認證體系ISO/IEC 17025認證 | |
民國91年(西元2002年) | 本實驗室加入BIPM GPS-P3研究計畫,定期拍發資料至BIPM分析 | |
民國92年(西元2003年) | 籌辦首次國內校正領域頻率量測之能力試驗活動 | |
民國92年(西元2003年) | 成功建立及維持歐、亞間第一條(TL-荷蘭VSL)衛星雙向傳時比對鏈路 | |
民國93年(西元2004年) | 台灣原子時(TA(TL))首度發佈於BIPM月報資料 | |
民國93年(西元2004年) | 完成辦理第一次頻率能力試驗試驗相關活動 | |
民國93年(西元2004年) | 本實驗室負責人獲得APMP技術貢獻獎 | |
民國94年(西元2005年) | 正式對外提供遠端頻率校正服務 | |
民國95年(西元2006年) | 本實驗室與日本NICT合作,完成亞洲首例的可攜式衛星地面站來回校正實驗 | |
民國95年(西元2006年) | 參加國際度量衡局舉辦之第七屆TAI貢獻實驗室代表大會及第十四屆CCTF技術諮詢委員會議 | |
民國96年(西元2007年) | 參加第二十三屆國際度量衡(CGPM)大會 | |
民國97年(西元2008年) | 建立與德國PTB (國際時頻比對中心)的衛星雙向傳時比對鏈路 | |
民國97年(西元2008年) | 舉辦轉速計能力試驗討論會及辦理第一次轉速計能力試驗試驗相關活動 | |
民國98年(西元2009年) | 通過TAF之「能力試驗執行機構認證」取得認證機構證書 | |
民國98年(西元2009年) | 完成高雄世運、東亞盃足球錦標賽、聽奧等國際賽事各時鐘連結與顯示國家標準時間事宜 | |
民國99年(西元2010年) | 日本NICT來實驗室進行新一代雙PRN電碼衛星雙向傳時實驗 | |
民國99年(西元2010年) | 率先開始與德國PTB進行例行性的歐亞間雙向傳時實驗 | |
民國99年(西元2010年) | 支援2010年「臺北國際花卉博覽會」提供穩定標準時間源及標準時間展示 | |
民國100年(西元2011年) | 加入CCTF ATFT (Advanced Time and Frequency Transfer Techniques)工作小組 | |
民國100年(西元2011年) |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舉辦辦理度量衡標準實驗室發展策略會議 | |
民國100年(西元2011年) | 馬來西亞國家實驗室邀請林晃田博士擔任Peer Reviewer | |
民國100年(西元2011年) | 辦理轉速計能力試驗活動 | |
民國100年(西元2011年) | 林晃田博士獲APMP GA通過當選為APMP TCTF主席 | |
民國101年(西元2012年) | 辦理第四屆頻率量測之能力試驗活動 | |
民國101年(西元2012年) | 於紐西蘭MSL實驗室舉辦由本實驗室規劃主導之GNSS Receiver Calibration Exercise | |
民國102年(西元2013年) | 美國NIST 時頻技術專家偕同TAF 評鑑委員蒞臨TL 進行微波段頻率量測及遠端時頻校正能量之國際同儕評鑑 | |
民國102年(西元2013年) | 成功舉辦AP-RASC’13 Conference 與ATF Workshop 之聯合國際研討會 | |
民國102年(西元2013年) | 成功舉辦第21 屆國際衛星雙向傳時工作組(CCTF Working Group on TWSTFT)會議 | |
民國102年(西元2013年) | 黃毅軍副研究員榮獲內政部役政署「101 年度績優研發替代役役男」 | |
民國102年(西元2013年) | 於台北舉辦APMP TCTF meeting及Time and Frequency workshop 2013 | |
民國103年(西元2013年) | 完成ATF 2014 Workshop 與 國際頻率信號控制研討會(IEEE IFCS) 首度聯合舉辦 | |
民國103年(西元2014年) | 曾文宏博士及林信嚴研究員,榮獲美國國家標準實驗室公會之年度『NCSLI Measure Editor’s Choice Award』論文獎 | |
民國103年(西元2014年) | 完成舉辦2014 APMP TCTF meeting 及Time and Frequency workshop | |
民國103年(西元2014年) | 林晃田博士獲頒APMP 技術貢獻獎 | |
民國103年(西元2014年) | 林晃田博士規劃舉辦由德國PTB 經費支持之DEC Workshop on participation in UTC 研討會,並與會發表兩場演講 | |
民國104年(西元2015年) | 3月完成實驗室新校正能量登錄於國際度量衡局(BIPM)之關鍵比對資料庫(KCDB)。 | |
民國104年(西元2015年) | 曾文宏研究員榮獲中國工程師學會之「優秀青年工程師獎」 | |
民國104年(西元2015年) | 林晃田博士應邀赴印尼國家實驗室(Puslit Metrologi-LIPI) 擔任Peer Reviewer | |
民國104年(西元2015年) | 林晃田博士榮獲中國電機工程師學會之「傑出電機工程師獎」 | |
民國105年(西元2016年) | 完成參加BIPM 舉辦之一級(G1)實驗室GNSS接收機巡迴校正 | |
民國105年(西元2016年) | 林晃田博士接受日本認證機構 IAJapan 邀請,赴日本國家實驗室 NMIJ及NICT擔任國際同儕評鑑之技術評審 | |
民國105年(西元2016年) | 黃毅軍博士應邀赴德國PTB、法國OP、美國NIST、大陸NTSC等實驗室, 協助建立SDR衛星雙向傳時鏈路 | |
民國105年(西元2016年) | 舉辦由德國PTB 經費支持之MEDEA GPS傳時及校正技術研討會 | |
民國105年(西元2016年) | 黃毅軍研究員榮獲中國電機工程師學會105年度「優秀青年>電機工程師獎」 | |
民國105年(西元2016年) | 林晃田博士接受中國大陸之認證機構CNAS邀請,赴北京計量院(NIM)擔任國際同儕評鑑技術評審。 | |
民國106年(西元2017年) | 本實驗室協助俄羅斯VNIIFTRI、瑞士METAS、義大利INRiM、波蘭AOS、及西班牙ROA建立SDR接收機,提升國際時頻傳遞穩定性 | |
民國106年(西元2017年) | 本實驗室所主導MDEA計畫系列活動之G2實驗室比對開始進行,協助泰國NIMT、馬來西亞NMIM及越南VMI校正GPS時頻傳遞標準件,不確定度由20奈秒降至2.5奈秒。驗 | |
民國106年(西元2017年) | 林晃田博士應邀赴馬來西亞國家計量研究院(NMIM)擔任國際同儕評鑑之技術評審。 | |
民國106年(西元2017年) | 林晃田博士應邀赴韓國標準與科學研究院(KRISS)擔任國際同儕評鑑之技術評審 | |
民國106年(西元2017年) | CCTF雙向衛星時頻傳遞工作組通過決議,以本實驗室主導研究之SDR微星傳時技術,成為產生UTC之技術之一 | |
民國106年(西元2017年) | 黃毅軍博士獲印尼RCM-LIPI邀請,前往該實驗室指導GPS時頻遠端校正技術。 | |
民國106年(西元2017年) | 林晃田博士應邀赴阿聯酋國家計量院(EMI)擔任國際同儕評鑑技術評審 | |
民國106年(西元2017年) | 完成主辦由德國PTB經費支持之MEDEA系列活動,並舉辦總結會議 | |
民國106年(西元2017年) | 獲BIPM通知本實驗室通過CIPM核可,成為CCTF觀察員 | |
民國107年(西元2018年) | 完成參加BIPM 舉辦之一級(G1)實驗室GNSS接收機巡迴校正 | |
民國107年(西元2018年) | 黃毅軍研究員赴國際度量衡局(BIPM)及巴黎天文台(OP)進行時頻標準及傳遞技術之客座研究,為期一年 | |
民國107年(西元2018年) | TL與日本NICT簽訂「合作研究協議書Collaborative Research Agreement」,加強雙方互惠合作交流 | |
民國107年(西元2018年) | 主辦APMP G2實驗室之GPS接收機巡迴校正,參加實驗室包括印尼RCM-LIPI及斯里蘭卡MUSSD。 | |
民國107年(西元2018年) | 林晃田博士應邀擔任國際同儕評鑑之技術評審,赴阿聯酋國家計量院(EMI)及三家業界實驗室進行現場評鑑 | |
民國108年(西元2019年) | 黃毅軍博士應EURAMET TCTF主席之邀請,並獲LNE-SYRTE贊助旅費,赴英國NPL參加2019 EURAMET TCTF會議 | |
民國108年(西元2019年) | 林晃田博士應邀赴澳洲國家計量研究院(NMIA),擔任國際同儕評鑑之技術評審 | |
民國108年(西元2019年) | 黃毅軍研究員獲LNE-SYRTE邀請,在巴黎天文台舉辦SYRTE時頻研討會(Séminaire Temps et Fréquence du SYRTE),報告研究成果 | |
民國108年(西元2019年) | 林晃田博士應邀赴沙烏地阿拉伯國家量測校正實驗室NMCC,擔任國際同儕評鑑之技術評審 | |
民國109年(西元2020年) | TL自主研發之衛星雙向傳時SDR技術及校正結果,獲BIPM採用,正式開始貢獻於國際時間標準的計算 | |
民國109年(西元2020年) | 黃毅軍博士及林晃田博士應邀加入CCTF新成立之任務組(Task Force),以釐清GNSS接收機量測值追溯UTC議題 | |
民國109年(西元2020年) | 開發雷射頻率鎖在穩定頻率參考點(銣原子的能階躍遷譜線)上的穩頻雷射,對提升光頻量測技術以及建立二級光頻標準具有相當的效益 | |
民國109年(西元2020年) | 完成2020 IJEE時頻(ATF2019)特刊 | |
民國109年(西元2020年) | 順利通過TAF之ISO 17043延展評鑑與ISO 17025異動及延展評鑑 | |
民國110年(西元2021年) | 順利通過TAF ISO 17025增項評鑑 | |
民國110年(西元2021年) | 舉辦ATF2021workshop線上國際研討會 | |
民國110年(西元2021年) | 舉辦國家時間與頻率標準實驗室新增移動銫鐘時間量測系統校正規費說明會 | |
民國110年(西元2021年) | 完成舉辦校正領域頻率量測活動 | |
民國111年(西元2022年) | 6月舉辦時頻校正技術訓練及業務說明會 | |
民國112年(西元2023年) | 6月舉辦第六屆轉速計校正能力試驗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