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時間與頻率標準實驗室

首頁 English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BIPM
  ‧IERS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
  ‧國家度量衡標準實驗室
  ‧核能研究所
  ‧中華電信研究院
  ‧時間網站
 
首頁》實驗室簡介/ 閏秒調整
人類最初對於時間的定義,是依據地球繞太陽之週期所產生的世界時(UT)。 此依據天文觀測產生的自然時間,會受到地球運轉極軸擺動及季節性等因素影響,因此世界時是一非均勻時間。而我們日常生活所使用的標準時刻則是由銫原子鐘所定義。依據第十三屆國際度量衡委員會議之決議,以銫 133能階振盪9,192,631,770次為1原子秒,並規定西元一九五八年一月一日零時零分零秒之二號世界時(UT2)與原子時間(TAI)之零時零分零秒相一致,由此銫原子鐘所產生之原子時便與自然時間相結合。
銫原子鐘時間是具高均勻性之時間,經一段時期後原子時刻與非均勻的自然時刻會漸漸不一致。為了使原子鐘產生的標準時刻與自然時刻相符合,國際間便協議由原子時刻(TAI)導出一計時方式,稱為協調世界時(UTC), 其作法早期係採用原子頻率偏調方式,到西元一九七二年七月一日首次改用閏秒調整方式進行,如下圖所示。
閏秒調整是每當UTC與一號世界時(UT1) 相差將超過0.9秒時,由國際地球運轉服務(International Earth Rotation Service, IERS)所屬設在法國之中央局,於八週前向世界各時頻機構發佈調解閏秒預告,國內則由本實驗室通告。
 歷年調整記錄如表所示
調整日期
(OhUTC)
頻率偏調
(1e-10)
閏秒調整
(秒)
TAI-UTC 調整日期
(OhUTC)
頻率偏調
(1e-10)
閏秒調整
(秒)
TAI-UTC
1961/08/01 -150 0   1972/01/01 0 -1 10
1961/08/01 -150 +0.050   1972/07/01 0 -1 11
1962/01/01 -130 0   1973/01/01 0 -1 12
1963/11/01 -130 -0.100   1974/11/01 0 -1 13
1964/01/01 -150 0   1975/01/01 0 -1 14
1964/04/01 -150 -0.100   1976/01/01 0 -1 15
1964/09/01 -150 -0.100   1977/01/01 0 -1 16
1965/01/01 -150 -0.100   1978/01/01 0 -1 17
1965/03/01 -150 -0.100   1979/03/01 0 -1 18
1965/07/01 -150 -0.100   1980/01/01 0 -1 19
1965/09/01 -150 -0.100   1981/07/01 0 -1 20
1966/01/01 -300 0   1982/07/01 0 -1 21
1968/02/01 -300 +0.100   1983/07/01 0 -1 22
        1985/07/01 0 -1 23
        1988/01/01 0 -1 24
        1990/010/1 0 -1 25
        1991/01/01 0 -1 26
        1992/07/01 0 -1 27
        1993/07/01 0 -1 28
        1994/07/01 0 -1 29
        1996/01/01 0 -1 30
        1997/07/01 0 -1 31
        1999/01/01 0 -1 32
   經濟部標準檢驗局
   中華電信研究院
 
計畫主持人:汪世昌